来源:心未来
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2.2-2.3亿元,同比增长约85.2%-93.6%。
收入增长主要由于:1)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产品(包括一代和二代TAVR产品)加速商业化,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2)神经介入产品(包括中间导引导管、球囊扩张导管、颅内可电解脱弹簧圈及取栓支架等)不断放量,持续贡献公司收入增长;3)2022年Q2获批的缺血类产品(包括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等)开始商业化,为公司收入增长做出贡献。
# 关于沛嘉医疗
沛嘉医疗是全球医疗创新解决方案服务商,专注于创新、研发及生产结构性心脏病和脑血管介入领域高端医疗器械,涵盖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及手术附件,脑血管介入出血类、缺血类、通路类产品。公司三代主动脉瓣系统全部获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医疗器械。
公司在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布局全球创新中心及研发中心,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在生物材料处理技术、精密生产能力、质量管理体系及专利组合等方面拥有独特的比较优势。公司在中国上海、苏州建设有符合GMP标准的高端医疗器械生产(研发)基地,产品已覆盖数千家医院。
# 经导管瓣膜治疗业务
报告期内,经导管瓣膜治疗业务收入人民币107.3百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5.9%。报告期内,一代和二代TAVR系统TaurusOne®及TaurusElite®新增入院195家,累计入院近300家;终端植入量逾1,200台,市场份额约14%,较上年同期增长约10个百分点。
沛嘉医疗通过自研和BD在瓣膜介入治疗领域对下一代核心技术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管线布局,全面覆盖主动脉瓣反流、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反流及三尖瓣反流疾病。经导管瓣膜治疗业务主要在研产品陆续进入人体试验。
报告期内,沛嘉医疗成功启动了HighLife®经房间隔二尖瓣置换(TSMVR)系统的多中心注册临床及GeminiOne®二尖瓣经导管缘对缘修复(TEER)系统的多中心注册临床,并携手美国inQB8公司于丹麦哥本哈根完成了三尖瓣置换(TTVR)产品MonarQ™的FIM临床的首例人体植入。
同时,沛嘉医疗顺利推进了Trilogy™心脏瓣膜系统的技术转移。截至业绩公告日期,该产品仍是全球唯一一款已在主流市场商业化的经股入路、拥有主动脉瓣反流及狭窄双适应证的TAVR产品。公司正在准备该产品在港澳地区的商业植入和中国大陆的注册临床。
截至2022年12月31日,经导管瓣膜业务拥有5款已上市产品和9款处peijiayiliao于不同研发阶段的在研产品,涵盖反流瓣、长效干瓣、高分子瓣、介入非植入治疗方案等蓝海细分市场。
# 神经介入业务
报告期内,神经介入业务不断提升产品渗透率,扩大市场份额,取得收入人民币143.5百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1.7%。报告期内,集团共有4款缺血性产品的注册申请获得中国药监局批准,分别是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Syphonet®取栓支架,Tethys AS®血栓抽吸导管及Fluxcap®球囊导引导管。
随着这4款缺血产品的获批,神经介入产品管线主要器械均已上市,产品组合布局初步形成。截至2022年底,集团神经介入业务拥有14款已获批产品和7款处于不同研发阶段的在研产品,可全面覆盖出血性脑卒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介入治疗手段。
截至2022年底,4款新产品均已启动商业化,预期将在2023年带来收入增量。不断丰富的缺血性产品线,加上具有先发优势的出血性产品线,神经介入业务收入构成日趋平衡。报告期内,神经介入业务出血性、缺血性及通路类产品分别占业务线总收入的39.4%、27.6%及32.9%(2021:54.2%、20.6%及24.9%)。
# 多维布局,蓄势未来
产能方面,沛嘉医疗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新总部一期工程将于2023年竣工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约6.9万平方米。随着新车间的落成和现有中田巷车间的改造升级,经导管瓣膜业务和神经介入业务总生产空间将大幅提升,为TAVR产品全面商业化和神经介入集采做好产能储备。
业务方面,报告期内MonarQ™产品于丹麦进行了首例海外植入。现时沛嘉医疗的经导管瓣膜治疗业务多款产品具备出海实力,如技术创新的TaurusNXT®(长效干瓣)、TaurusWave®(冲击波瓣膜)、TaurusApex®(高分子瓣)、MonarQ™(三尖瓣置换)以及拥有独立专利(Freedom-to-Operate)的GeminiOne®(TEER)。对于即将开启的全球化,沛嘉医疗计划积极全面布局创新自研管线,立足产品创新和独立专利,为不同产品定制差异化的出海策略。
研发方面,截至2022年底,沛嘉医疗拥有一支由133名雇员组成的内部研发团队,专注于经导管瓣膜治疗产品及神经介入产品研发、临床和注册。公司拥有101项已授权有效专利(经导管瓣膜治疗业务:63;神经介入业务:38)及126项申请中的专利(经导管瓣膜治疗业务:105;神经介入业务:21)。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