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2024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 上海医博会
媒体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浏览
行业新闻

需求爆发、政策破冰、资本涌入 互联网远程医疗步入景气周期

时间:2021-1-15 13:23:3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点击:

更多资讯关注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官网www.chinaybhexpo.com/shenzhen/

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各国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网经历巨大考验,也为互联网远程医疗带来巨大需求。

需求庞大、民生痛点、应用场景丰富,使互联网医疗具备极大想象空间;陡增的互联网医院数量、破冰的互联网医疗医保支付政策、疯狂涌入的产业资本,又让其站在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关键节点。

然而,作为“互联网最后一块尚未攻克的处女地”,互联网医疗的创业难度,至今仍非其他领域可以类比;受制于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传统医疗机构改革阻力、优质医生资源缺乏等多重影响,产业发展慢于预期、相关变革难以突破。

互联网远程医疗未来能否继续扛起迈向深水区的医改旗帜?在政策、技术、资本、需求多重驱动下,远程医疗何时才能真正“星火燎原”?

市场需求爆发

家住东莞的李女士患有克罗恩病,2020年5月曾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进行了手术治疗,此后定期复诊。

最近,在东莞当地医院复查时,李女士发现自己总胆红素超标后,通过中山一院互联网医院问诊炎症性肠病专科专家,专家查看其病理历史资料,为其调整了用药方案,并预约了肝胆彩超。

对于中山一院的互联网医院问诊就医,李萍驾轻就熟。疫情期间,她5岁的儿子曾在某夜11点高烧38℃,李萍通过线上的儿科发热门诊免费问诊医生,初步明确病情,采取医生建议的降温措施,并预约了次日的到院就诊。

中山一院是广东全省首家开通线上义诊的互联网医院,2020年1月26日春节期间上线免费互联网发热门诊及心理咨询服务,疫情期间开展义诊咨询服务3440例,新冠肺炎自测问卷78万份。截至2020年10月底,互联网医院患者人数已经近3万人,来自广州以外的患者占比达90.2%。

疫情加速了互联网医疗需求端的培育,快速提升了消费者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度。疫情催化下,从用户端、服务端到支付方,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每个要素都发生了积极且长期的变化,互联网医疗的特殊技术优势在疫情期间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疫情促使各大医院紧急上线互联网医院功能。据兴业证券统计,2019年全年,全国新增互联网医院223家。而仅2020年上半年,就有215家互联网医院挂牌,其中由实体医院主导的互联网医院有166家,占比近八成。

中国的远程医疗服务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如京东健康自推出免费医生咨询服务以来,其在线问诊平台累计服务用户超过200万人次,日均问诊量在10万左右,高峰时期1小时之内就可接到问诊需求近1万人次。同样,平安好医生App的新用户注册量比疫情之前增长了10倍,新增用户的问诊量比疫情之前增加了9倍。

支付政策破冰

2020年以来,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互联网医疗相关的产业政策在全年都围绕着打造“互联网+医、药、险”闭环做出诸多尝试和落地,尤其是“互联网+”医疗支付端的政策破冰,更一举打通医保支付瓶颈。

2020年11月2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官方网站公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支持符合规定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对线上、线下医疗服务实行公平的医保支付政策。该《意见》也是由政府发布的第一份详细的、包含明确时间表的线上医疗服务医保报销政策指导意见。

《意见》明确了根据地方医保政策和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内容确定支付范围,符合规定的“互联网+”医疗复诊服务比照线下医保规定的支付标准和政策支付,还提议探索开展统筹地区间外购处方流转相关功能模块互认,探索定点医疗机构外购处方信息与定点零售药店互联互通,有条件的统筹地区可以依托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加快推进外购处方流转相关功能模块应用,便于“互联网+”医疗服务复诊处方流转。

近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要求推进“一体化”共享服务,提升便捷化智能化人性化服务水平;推进“一码通”融合服务,破除多码并存互不通用信息壁垒;推进“一站式”结算服务,完善“互联网+”医疗在线支付工作。

由于医疗机构管理和费用支付为属地管理,支付制度改革已逐步向全国各个城市铺开。据初步统计,目前江苏、贵州、甘肃、四川等省份全省或部分地区已出台远程医疗价格、报销等政策,将符合条件的诊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产业资本涌入

医保支付环节的打通,被视为撬动万亿互联网医疗市场的关键支点,在为“互联网+”医疗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更激烈的行业竞争。

其实,过去10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赋能医疗并已造就了一批成功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微医、平安好医生等。

截至2020年末,在港股市场上市的有京东健康、阿里健康与平安好医生;A股市场有以东华软件、创业慧康、卫宁健康、东软集团为首的互联网医疗概念股。

政策的催化,直接推动了更多的资本跑步入场,一些业务较为成熟的企业也在期待借此东风冲击资本市场,以获得更多助力。

2020年12月,几度推迟IPO计划的微医被曝已完成3.5亿美元新一轮融资,并将最快于2021年上半年推动业务拆分后的数字医疗服务板块上市。同月,美股1药网集团公司旗下的壹药网耀方科技也已完成5.15亿元的Pre-IPO融资。

更早之前,在垂直细分赛道上,聚焦内分泌科室的智云健康、肿瘤大数据的零氪科技,以及精神心理科的好欣晴,均传出已经启动上市工作的消息。

互联网巨头们也加速着布局的脚步。2020年8月,字节跳动以数亿元对价全资收购百科名医,正式将触角伸向医疗领域;2020年11月,腾讯医典宣布启动医学科普官计划、大众科普官计划、内容开放计划三大计划,表示要以社交化和场景化普惠大众。

医疗信息化最先受益

在所有互联网医疗细分领域中,医疗信息化这一赛道,最受关注与认可。

面对潮水般涌入的产业资本,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业内还有一种共识与声音值得注意:互联网医疗需要遏制行业急于“跑马圈地”的冲动,严守医疗服务质量安全。

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几年前就曾公开表示:“互联网医疗也是医疗,不是互联网。”记者采访多位行业人士,也得到了相似的观点:“扶持医疗互联网化”不等于“扶持医疗互联网公司” 。

在互联网远程医疗中,既涵盖了互联网医院,以医院的院中服务为中心,如在线问诊、医院信息化,向院前如预防指导,院后如送药到家等服务不断延伸;也包含医疗信息化,嵌合在院内服务,通过结合AI大数据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同时还有医药电商,即主要以B2C、O2O、B2B三种方式运营的电商主体。

而政策持续推动的“远程医疗”的发展,在根本上是推动医疗变革的工具和平台的发展。

从狭义上讲,“远程医疗”最佳应用是医院与基层诊所之间会诊咨询或业务交流;例如大型医院里专家医生通过互联网远程平台,协助基层医生解决复杂或紧急医疗需求。基于此,机构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从细分行业来看,医疗信息化将首先被政策送上“高景气度时期”。

医院方面,医疗信息化服务商可以针对医院提升业务流程效率的需求,通过新产品、新服务创造价值。在实现医院数据互联互通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实现深度的数据挖掘和分析,为临床科研、绩效评价、患者服务等提供更为高效的产品。

据安信证券统计,互联网医疗行业一级市场投融资投资量主要集中于医疗信息化行业。2020年1至11月全球一级市场医疗信息化投融资金额共计378.61亿元,占比47.84%;投融资数量共191笔,占比达54.57%。从国内来看,医疗信息化行业2020年一级市场投融资多达59笔。

仍有诸多问题待解

尽管迎来了需求爆发、政策破冰与资本涌入,但互联网远程医疗行业依然春寒料峭。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医疗健康市场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支付方式及法规完善上,巨大的信息不对称、供需双方漫长的磨合过程等现象依然存在。

在这个涵盖“医、药、险、数据”的大体系中,既有首诊禁止、网售处方药合规要求等看得见的红线,也有医生难入网等看不见的红线;既有互联网的马太效应,也有大医院的虹吸效应等。

万里云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以远程影像行业为例,产品本身存在着优质数据积累难度大、成本高的难题,院内的繁杂系统和院间的数据孤岛也限制了数据的流通和共享;隐私数据保护规范不明确,数据所有权不明晰等现象依然等待着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制定。整个行业目前的商业化依然需要宣传推广,大部分企业的盈利模式仍处在探索阶段,即便需求刚性,未必能形成足够的规模及良好的盈利模式。

慢病健康管理平台因数健康的负责人则告诉记者,因我国地域广阔、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分级诊疗原则有待进一步落实,慢病患者亟需便捷、可及的长期管理服务。对于临床而言,医生缺乏有效长期慢病管理工具,易出现患者“流失”现象。

从医生角度来看,北京某三甲医院心内科主任认为,随着疫情常态化线下问诊工作的恢复,过于忙碌的工作已不允许自己再做其他事情。部分医院甚至因为认为医生上线第三方医疗平台对其本职工作会产生影响,从而禁止医生上线第三方医疗平台。

某专注于互联网医疗的投资机构负责人认为,行业发展首先要更专注于解决实际场景的问题,真正提高患者就诊效率、降低医疗成本;其次,行业政策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同时,大部分企业存在产品同质化的局面,行业面临洗牌。

来源:新华社新媒体

本文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