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骨科器械领域,尽管集采政策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创新势头却依然不减。2024年的COA学术大会上,这一趋势得到了充分体现。大会现场,每个展台都被围得水泄不通,热闹非凡,甚至吸引了众多异国面孔的关注。全球市场对中国骨科高端制造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
不止于此,今年骨科器械厂商在创新方面展现出了积极态势。面对集采政策带来的激烈市场竞争和成本压力,2024COA学术大会上,众多企业依然展示了他们的最新科研成果与产品。这些创新不仅涵盖了更耐用、更轻便的植入物材料等传统领域,更涌现出了3D打印、手术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的革新。从整体来看,骨科领域的复苏迹象已然显现。
01 微创、可视、精准、个性化成为新趋势
COA学术大会作为国内骨科界的重要国际学术盛会,无疑成为了观察骨科行业最新发展趋势的窗口。大会期间,医学影像设备、3D打印技术、手术机器人、骨科耗材、再生材料以及骨科关节脊柱可视化的便捷解决方案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创新进展。
尽管骨科医疗器械的种类繁多,但它们都遵循着相同的发展方向,即追求精准、微创、可视化、智能化以及个性化。从医学影像设备的高精度成像技术,到3D打印技术打造的复杂结构精准个性化产品;从手术机器人的精细操控,到骨科耗材的微创设计理念;再到再生生物材料与骨科关节、脊柱的一次性便捷镜的应用,每一项创新都体现了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知名骨科企业爱得科技在此次大会上展示了其卓越的创新成果。近二十年来,该公司持续迭代其阶梯矩阵式产品布局,并携手智镜医疗推出了国内首款超高清手术级一次性内窥镜。这款内窥镜专为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和脊柱外科设计,完全替代了传统骨科微创手术的孔镜和关节镜,解决了易损坏、易感染、清晰度低以及采购成本高等问题。同时,它也推动了骨科手术向精准、微创、可视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方向的发展,为基层医院提供了便捷、低成本且高效的解决方案。
该款超高清手术级一次性内窥镜以其轻便、巧妙且实惠的特点,成为国内首个可临床替代并可收费的超高清产品,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在临床应用中,它已获得广泛认可,并稳居行业领先地位。
锦瑟医疗在大会上展出的数智化外科中心方案,涵盖了外科数据中心的建设、人工智能的规划应用、数智化计算技术的融入,以及3D打印产品的生产与混合现实可视化技术的集成。这一全面解决方案的推出,旨在进一步推动骨科领域的智能化和个性化发展。
西门子医疗展出的全球首款锥形束断层摄影系统,能够在患者站立时便精准捕捉到颈椎、腰椎、膝关节及踝关节的真实三维影像。这一创新技术实现了承重状态下的锥形束CT扫描,不仅生动展现了患者畸变部位的严重程度,还能精确找出疼痛根源,为临床诊疗提供了独特的站立视角,从而开辟了全新的诊断途径。
同时,手术机器人设备也成为了此次展会的另一大亮点,充分展现了数智化、全流程和微创化的行业趋势。佗道医疗推出的骨科机器人,通过机器人、影像和手术床的无缝融合,为用户提供了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并广泛应用于脊柱、创伤和关节等多个亚专科领域。企业自主研发的内镜图像融合增强现实技术、多种配准方案、超声骨刀导航以及虚拟边界提取技术等,都极大地满足了当前骨科手术对于微创化和精准化的追求。
0 行业积极响应市场需求,构建全方位产品体系
从展会现场反馈来看,当前骨科领域的产品创新趋势已发生显著变化。临床医生和海外访客更关注的是那些能够切实满足临床医疗实际需求、贴近患者痛点的产品,而非单纯追求技术前沿性。这种转变意味着,骨科创新正逐渐从“前沿科技驱动”向“临床需求导向”转型。
在市场和器械厂商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注重质量、价格以及患者受益的广泛性。同时,骨科厂商也变得更加务实,开始着重考虑盈利能力,并通过构建多元化且完备的产品线,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以更好地反哺技术创新。
然而,骨科植入医疗器械作为高技术产业,其产品设计、材料选择及加工工艺都面临着严苛的挑战。尽管国外厂商在技术水平上仍占领先地位,但国产厂商在医保控费政策等有利条件下,正加速产品创新迭代,力求在“国产替代”的道路上取得突破。
以爱得科技为例,这家公司深耕脊柱微创介入手术领域十余年,不仅在脊柱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还逐步拓展了创伤、关节等多个亚专科的产品布局。其集团化战略布局的首次全面亮相,更是展现了其在骨科领域的全方位实力。这种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模式,有望为更多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将资源集中于长期发展的关键领域,使得各子公司能够依据其独特业务特性,进行更为专业的运营和管理。通过这种方式,爱得科技旨在塑造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并进一步增强品牌的影响力。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爱得科技及其子公司共拥有110项产品备案或注册证,其中核心产品已成功获得ISO13485及欧盟CE认证。特别是,其椎体成形手术系统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形成一套全面的手术解决方案,在脊柱微创治疗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除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外,机器人领域也展现出类似的趋势。面对全球领先水平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仅凭短期内的快速开发,往往难以实现与之相媲美的性能。因此,手术机器人制造商需做好充分准备,认识到第一代产品可能无法立即获得显著的商业回报。这主要是因为产品的临床价值需要时间来充分打磨和展现。通过快速的迭代过程,不断发现并改进自身的不足,才能逐步完善第二代、第三代产品,使其不仅具备临床实用性,还能兼容更多应用场景,从而在医院市场中获得性价比上的优势。
在此次展会中,众多手术机器人厂商均采用了类似的策略,积极构建多样化的产品组合,以支持技术创新。他们不仅专注于满足临床实际需求的技术突破,还致力于解决手术机器人在成本、空间占用等商业化方面的挑战,并通过推动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来全方位提升产品的性价比。
03 技术产品驱动型营销的崛起
近年来,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着一系列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的密集出台。这些政策不仅为医疗器械厂商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其中,对骨科高值耗材的“带量采购”、两票制、高值医用耗材的“医保目录”以及“DRGs 医保控费”等政策,对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疫情后时代以及集采政策、进口替代加速的复杂背景下,国内骨科医疗器械厂商如何把握新机遇,成功穿越行业寒冬?除了持续的创新驱动外,渠道重构也显得尤为重要。展会中,有企业创始人透露,带量采购等政策的实施,正推动骨科行业营销模式的转变,从原先的利益驱动及关系驱动,逐渐向技术产品驱动型营销过渡。这种转变促使企业更加注重通过流程优化降低成本,并通过严格的过程控制来保证产品质量,从而确保创新产品能够以更具性价比的方式服务于临床,真正解决病患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企业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例如,通过长期的市场洞察和积累,这些企业不仅对市场需求、基层医疗机构的采购偏好以及医生的使用习惯有了深刻的理解,还能够迅速响应市场需求,并通过自主研发降低产品成本。同时,他们构建了完善的销售和服务网络,确保产品能够高效、准确地触达目标客户。此外,采用经销模式为主的销售策略,不仅有效利用了经销商的渠道和服务资源,降低了推广和销售的成本,还通过快速扩大对终端客户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自2006年起,COA学术大会便每年举办一次,见证了中国骨科事业的蓬勃发展。伴随着这一学术盛会,众多骨科企业也逐步崛起,其产品不断进化,从粗放式生产到精简设计,再到精致工艺,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这些企业也从最初的小型作坊成长为大型工厂、公司乃至国际化集团,服务范围也从地方扩展至全省、全国乃至全球。
回首过往,骨科行业已然历经了重重考验,然而,随着集采政策的逐步实施,那些历经风雨而屹立不倒的企业,即将在新的一年里迎来更加辉煌的时刻。
若您有意与本文提及的项目进行对接,或希望您的项目能获得动脉网的报道,又或是想发布最新的融资动态,欢迎随时与我们取得联系。同时,加入动脉网的行业社群,将有机会与众多志同道合的业内人士交流与分享。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