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南博会上,一系列高科技的智慧养老“神器”让人耳目一新。其中,给都市时报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当数中医智能脉诊仪。这个仪器是通过建立分析模型,评估人体中医体质、脏腑、任督二脉、十二条经络、气血津液、脊椎等99项指标,以达到把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数字化、科学化、系统化呈现的目的。
近年来,以AI看病为核心的智慧医疗项目备受关注。从目前的应用情况看,AI分析X光片的水平已经整体超越人类医生的平均水平。自ChatGPT问世以来,AI看病更是成了医疗界敏感的话题。未来,人工智能会不会逐渐取代现在动不动博士学位起步的医生?这也是坊间热议的话题。
钱学森先生在40年前就人体科学展开一系列讨论时,曾经讲过一个“公开的秘密”:据他与相熟的医生专家交流,专家告诉他大约有1/3的病其实是治错了的。当时中国相对比较落后的医疗技术水平当然是主要原因,但钱学森以科学家的直觉敏锐地指出,西医从细胞学入手,以解剖学为基础的“微观”诊疗模式,与中医强调人体整体功能的协调运转理论,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孰高孰低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逐渐深入,中医的很多理论也在逐渐得到验证。目前,在很多临床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已越来越多。
就AI分析X光片的技术来看,其主要优势是可以发现一些人眼难以识别的微小病变。当然,经验非常丰富的医生,也能达到目前的AI水平。但我们要知道,人类的视觉识别能力和经验归纳总结能力终归是十分有限的,而人工智能的计算能力远远超越人类水平。因此,整体来看,不久的将来,AI看病技术至少将成为医生的重要助手,这一点已经不辩自明。至于AI是否会最终取代医生的话题其实毫无意义,抛开医患沟通的情感需求等众多需要人类介入的环节不说,我们发展AI医生,是为了更好地看病,而不是为了让人类医生下岗。
对于AI的发展来说,以卷积神经网络理论为支持的结果导向训练,是AI近年来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关键。通俗地说,我们的人工智能可以“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要知道“怎么做最好”。因此,对于AI训练来说,数据的“投喂”是成败的关键。各种各样的数据“投喂”得越多,AI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智慧医疗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就目前的AI技术来说,我们看到的中医智能脉诊仪应该只是初级产品,对于人体的各种指标参数的判断应该也只是处于提供参考的阶段。这个阶段,最需要的就是大量投入应用,在广泛搜集数据、分析数据、自我修正的基础上,逐渐变得越来越靠谱。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