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器械之家
手术机器人的出现对于外科手术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革新,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不断创新和多方面的支持,整体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据研究机构估算,2022年,在各方利好释放的情况下,中国手术机器人产业将进入快速增长期,并于2025年突破30亿美元的规模,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场。
但众所周知,手术机器人技术门槛高,涉及领域广,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应用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验证、迭代和完善。因此行业的持续创新,还需要产学研医的通力合作,同时也需要政策和资本的大力支持等。
11月3日,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主办,八点健闻联合主办,美敦力支持的“笃行·智远——智能手术机器人及医院管理高峰论坛”在上海正式召开。旨在对手术机器人在国内的应用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及行业的前景趋势,进行分享和讨论。
会上,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理事长侯岩介绍道,近五年来,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平均复合增长率已超过30%。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正在引进并应用手术机器人,并将其作为提高医院临床价值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在她看来,手术机器人的应用不仅深刻改变着相关专科的手术方式,也在改变着医疗行为和服务模式,成为破解优质资源不充分不均衡难题、促进临床医疗安全质量和患者获得感提升的有效抓手。
01、手术机器人应用量不断攀升
外科手术微创化,微创手术精准化,已经成为近年来外科手术的发展趋势。与传统外科手术的模式相比,手术机器人则为实现“外科手术微创化,微创手术精准化”提供了最有力的技术支持。
手术机器人常常被用于在狭小的手术部位,以实现人类能力范围以外的精准手术器械操控。以骨科手术机器人为例,机器人根据医学影像建立三维模型,并和实际病灶、手术工具进行了坐标系配准后,辅助医生开展导航手术治疗。
相比传统骨科手术大多依赖于医生根据患者CT影像和实操经验在头脑中进行推算,手术机器人能够更快速精准地规划手术路径,提高安全性和手术效率。大大拓展和增强了手术医生的操作能力,使得手术创伤减小、作业精准度提高。另外还可以推进医生的标准化培训,有利于相关术式的普及和规范化使用。
对医生而言,手术机器人是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的“好帮手”,而对患者来说,手术机器人则是降低手术风险的“护航使者”。以Mazor X脊柱外科智能导航机器人为例,与开放手术相比,Mazor X辅助术式可减少45%的手术置钉时间,并降低78%的术中辐射,同时还能帮助患者减少接近50%的术中出血,缩短超过43%的住院时间,带来更少的术后疼痛和更好的术后康复。
由于手术机器人带来的医疗品质巨大提升,其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获得了大力推广。从全球来看,2020年,机器人辅助手术量占全球手术总量的比例已经达到2.8%,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14%。近年来,手术机器人在中国的应用也发展迅速。有相关报道显示,到2030年,中国仅骨科市场的智能设备占有率就将从不到5%跃升至4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五届进博会上,美敦力集中展示了三大手术辅助机器人解决方案:Hugo RAS system 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Mazor X 脊柱外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以及Stealth Autoguide 神经外科手术定位系统。同时,美敦力还宣布了MAZOR X脊柱智能导航机器人本土化项目已正式启动,并重磅推出了以目前正在国内注册过程中的Stealth Autoguide为核心的神经外科一体化解决方案,未来上市后,将把美敦力SURGICAL SYNERGY智能一体化延申至神外领域,形成行业里独树一帜的“双智能平台”,未来将更好地满足骨科与神经外科领域的多维需求,打造智能手术的新标准,助力学科与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02、产学研医携手,共探手术机器人创新前路
美敦力全球高级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总裁顾宇韶强调,“虽然手术机器人的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尚不能满足所有的临床需求,但行业未来的前景无限。”
在本次论坛上,来自医院的专家们也对手术机器人提出了更高的期待。比如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院长沈慧勇提出,很多现有的脊柱外科机器人只是在置钉等操作上有一些改进,但还没有非常大的质的飞跃,还没达到能颠覆医生传统观念的程度。作为一名脊柱外科医生的丁文元则指出,在操作上,现阶段手术机器人虽然具备了机械传感、反馈和增强现实等人机交互功能,但还远没有达到医生能够随心所欲控制的地步。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主任梁军波也提到,希望手术机器人可以更加微型化,增加一些柔性的操作,甚至可以实现远程的手术机器人控制等。
创新势在必行。但手术机器人技术门槛高,操作复杂,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应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验证、迭代和完善。
“医疗机器人有不同的功能和模式,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主任周跃举例道,当前临床上最主流的机器人是主从式的,由医生去操作、指导它完成手术,机器人不需要任何的智慧,医生只需要利用它的灵巧。而在未来,智能化的手术机器人将成为主流。手术机器人不仅要导航和机械臂强于医生,更重要的是要有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
Mazor X手术机器人是实现智能化跨越的典型案例。在经过20年发展,三次产品迭代后,新一代的Mazor X机器人,除了传统手术机器人所具有的导航和机械臂,更是赋予了全局化人工智能手术的设计:可以通过AI,使用CT数据制定可预见性的术前规划,通过机械臂执行精准定位,并结合美敦力导航技术实现全程可视化操作。
在周跃看来,手术机器人不仅要拓展医生的眼睛、手,还要拓展医生的大脑。“我们期待的手术机器人,要能够帮助医生做术前诊断,快速进行术前方案设计,术中帮医生做操作,最后还要帮医生做判断。”他强调,肩负诸多期待的手术机器人,融合了AI、云计算、5G、虚拟技术等各种前沿技术,其创新与发展必然是一个系统的、多维的“工程”,需要各方合力推进。也正因如此,行业的自主创新和商业化的步伐都亟需产学研医多方的深度结合。
近年来,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正处于快速孵化成长的过程中。作为国产企业的排头兵,北京术锐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徐凯和北京罗森博特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豫二人既是创业者,也是高校教授。在他们看来,手术机器人这种高技术力、多学科融合的产品,更需要产、学、研、医的多方合力,以推动机器人成为手术标准化,疗效同质化的革命性治疗设备。
03、中国手术机器人产业如何才能走得更远?
目前我国手术机器人行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与其他所有的新兴产业一样,依旧需要付出高昂的技术成本、研发成本和时间成本;因此离不开更多政策和资本的支持。
在政策方面,“从中国制造2025,到工信部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国家卫健委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十四五规划,每一个大的规划中都有专门关于机器人内容。从中央到部委,对机器人产业的支持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副秘书长兼学术交流与教育培训部杨建龙主任表示,相关企业应抓住国家大政方针支持产业的宝贵机会,努力解决当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资本方面,国内手术机器人行业投融资也明显加快,投融资数量从2013年的1件上升到2021年全年32件,整个赛道总融资金额超过30亿元。术锐、长木谷、元化智能、瑞龙诺赋、键嘉机器人等新兴企业的崛起,背后不乏软银、红杉中国、顺为资本、美团龙珠等知名资方的支持。
在二级市场上,手术机器人也缔造了2021年医疗器械行业最高IPO事件:微创机器人市值一度超400亿港元,此外精锋医疗等也在陆续走上IPO道路。
对此,有投资领域专家认为,目前从学术和临床两方面,手术机器人已获得了高度关注,并且体现出一定的卫生经济学价值,未来5-10年,手术机器人应该会越来越被市场所认可。
政策和资本的支持,是行业起步的助力。而支付方式的创新,则是行业能够持续走下去的动力。当前我国医保政策对手术机器人的态度尚不明确,虽然有个别省市将手术机器人项目纳入医保,但其中也不乏有些省市对手术机器人的手术项目进行了限价。
“现阶段,我们怎么进行合理地收费,不仅是医院,也是全行业共同关注的话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顾建英点明,在智慧医院的建设过程中,手术机器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收费问题尚未解决。
对此,杨建龙表示,过去的定价模式更适合于成熟的技术,对于新兴的产品和技术需要政策的创新,为技术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市场环境。
正因如此,手术机器人行业还需要探索更多创新的支付方式。
商业保险作为在未来医疗行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支付方,对于高精尖的药品、高值的耗材,特别是一些先进的创新治疗手段(如手术机器人),在医保报销范围之外、患者存在支付压力的地方,商保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镁信健康险事业部总经理杨溯表示,近几年各地出现的惠民保,也可以考虑把手术机器人纳入保障范围。
正如美敦力智能设备及神经外科事业部高级业务总监林茂所言,对手术机器人而言,安全与疗效是基础,好比一条路的起点;效率与微创化决定了整个市场的体量,好比一条路的宽度;而经济效益决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好比一条路的长度。只有安全、疗效、效率、微创化和经济效益等方方面面都做好了,手术机器人的路才能越走越远。
——
整体来看,手术机器人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早期的困境和难题;而随着技术不断创新,以及相应政策支持和资本的助力,同时伴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相信在未来手术机器人渗透率会迎来较大的提升,行业也迎来快速发展,未来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