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2025第四十五届上海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 上海医博会
媒体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浏览
媒体中心
行业新闻

AI赋能医学领域的四大应用!智慧医疗进入大趋势

时间:2024-5-15 20:12:4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点击:

最近,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The Francis Crick Institute) 和伦敦大学玛莉皇后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训练了一种人工智能系统,用于识别帕金森病的四种亚型。令人振奋的是,其中一种亚型的判别准确率高达95%,这项研究为帕金森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传统模式下判别帕金森病的缺陷

当前,帕金森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主要依靠医师的临床观察、药物反应和主观量表。然而,这种传统模式存在较强的主观性,高度依赖医师的临床经验。这会导致不同的医生对同一患者存在不同的判断,影响对疾病进展和病程的准确评估。其次,患者也常常无法获得有针对性的治疗、辅助或护理。



因此,通过训练人工智能判别帕金森病的亚型,能够为不同背景的患者提供针对性治疗,是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新突破。

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近年来,医疗健康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领域。在医疗健康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进程中,智慧医疗已成为中坚力量。人们对于高质量、便捷、智能高效的健康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幸运的是,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正迅速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1 医学影像分析

在医学影像领域(包括病理、放射、超声等),人工智能的应用对推动精确、均质、高效的影像诊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图像识别和辅助诊断。


在图像识别方面,医学影像中存在一些对疾病诊治具有关键作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人眼难以鉴别。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医学影像进行分析,提取并汇总可能指向病变的信息,从而实现对病变部位的准确识别。


而在辅助诊断方面,人工智能利用影像大数据和模型训练,具备了一定的评估和诊断能力。它可以根据已有的数据和模式,为医生提供辅助诊疗方案,特别是在肺部、眼底、脑部、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人工智能可以提供更准确、快速的诊断结果,帮助医生做出更好的治疗决策。


02 疾病检测和慢病管理

与人类不同,人工智能可以24小时持续工作。在医疗领域,机器学习模型可用于观测接受加护护理的患者的重要生命体征,并在某项风险指标上升时向医生发出警报。虽然心脏检测仪等医疗设备也可以跟踪重要生命体征,但人工智能可以从这些设备收集数据,并发现更加复杂的状况。

除此之外,人工智能在慢性病管理上也有广泛的运用,如AI设备可实时监测糖尿病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等指标),以评估新陈代谢状态,并根据结果指导患者的饮食、锻炼和降糖药物使用。甚至,人工智能还能进行无创血糖预测,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血糖监测和管理。

03 医疗机器人

医疗机器人具有较为广泛的概念,根据它们的不同功能可分为四大类: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非手术诊疗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

医疗机器人的目的并不是代替手术医生,而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来拓展医生的手术能力、提高手术质量、减轻医生的工作强度。


以医用手术机器人为例,它通常由一个内窥镜(探头)、手术器械(如剪刀)、微型摄像头和操纵杆等器件组装而成。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无线操作进行外科手术,医生通过显示屏和内窥镜仔细观察病人体内的病灶情况,然后通过机器人手中的手术刀精确切除(或修复)病灶。这种技术使医生能够进行更精确、更安全的手术,并且可以通过机器人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来克服手术中的一些限制。

04 健康管理

随着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增大,越来越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人工智能技术被应用于智能设备的开发,这些设备可以检测人们的基本身体特征,如心率、血压、睡眠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人工智能可以评估用户的身体素质,并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

这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健康管理方法旨在帮助人们及时识别疾病发生的风险,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安全,从而达到健康管理的目的。

结语

随着算法算力和计算机硬件水平的提升,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了迅猛发展,并改变了传统医疗的方式。它为临床工作带来了便利,但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

在医疗保健领域中全面推广人工智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虽然医学AI的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医学相关的算法模型仍不够成熟。这意味着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时,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改进,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医学AI的安全性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保护患者的隐私和数据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推广人工智能技术时,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希望未来在医疗领域能够解决更多疑难杂症,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观众预登记 展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