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明确了智慧医院的定义和内涵。智慧医院建设范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也就是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如医疗自助机、手机自助缴费、预约挂号、预约诊疗、信息提醒等;面向医院管理的“智慧管理”,比如医院里面大量的药品、耗材、检验试剂的管理,还有产生的医疗废物等。
陈继毅,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某公立医院信息中心软件工程师,深刻理解新标准对医疗信息化的积极影响,他以丰富实践经验和对技术创新的关注,不仅推动医疗软件工程的发展,也在实际应用中助力了医疗信息化深度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给社会各行各业带来了空前变革。对此,医疗行业也开始探索线上诊疗,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做了大量的实践尝试,互联网医院发挥了巨大作用。互联网医院,简而言之就是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尚万峰课题组与香港科技大学智能制造中心的研究人员合作,针对血管等流体环境下微型医疗机器人逆流游动难、控制力不足等挑战,提出了无束缚微型机器人独特软膜胶囊结构及其挂壁旋进的控制策略,为微型磁性机器人在实际血管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IEEE机器人汇刊》。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大约80%的CVD死亡是由心脏病发作和脑卒中引起的。为了实现微创CVD治疗的最终目标,近年来,科学家提出了许多用于血管的磁性无束缚机器人。但由于血液流动性,血管中无绳系、无束缚的微型机器人承受着巨大阻力,很难在自由状态下保持静止,更难实现逆流而上的定点给药控制。
为减少无线机器人在血管中所受流体阻力,研究团队提出了流线型结构设计和更易于临床应用的贴壁运动策略。相较于传统机器人,结合椭圆弧线和抛物线设计的机器人所受流体阻力减少了约58.5%。贴壁的运动模式使机器人可在流体阻力较低的管壁处前进,相较于管中央前进的经典方式,流体阻力进一步减少约30.7%。
旋转匀强磁场驱动模式受到截止频率限制,无法提供充足的动力以实现机器人的高速逆流运动,因而限制了此类磁驱机器人在临床中的进一步应用。
对此,研究团队建立了贴壁旋转磁驱策略,通过匀速旋转梯度磁场在流线机器人表面产生的高效磁旋“拖拽”力克服流体阻力,使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均匀的滑动摩擦力,从而控制无线机器人在管中匀速前进,解决了传统梯度磁场驱动机器人时出现的运动卡顿、不稳定等问题,达到约143毫米每秒的相对逆流速度。
为探究新方法的临床潜力,研究人员在猪血管中进行了机器人运动能力的测试。研究人员通过将一段130毫米的猪腹主动脉与蠕动泵连接,模拟了2700立方毫米每秒的血流环境,机器人成功在26秒内通过血管,充分验证了机器人在真实血管中的逆流运动能力。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