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2025第四十五届上海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 上海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主办方
媒体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浏览
媒体中心
行业新闻

30亿!血管介入治疗行家收购LimFlow

时间:2023-11-7 7:57:1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点击:

近日,Inari Medical(伊那里)宣布与LimFlow SA达成收购协议,本次收购LimFlow SA最高可获得4.1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0亿人民币)交易费用,费用包括交割时的2.5亿美元现金和商业及里程碑奖励的1.65亿美元,这笔交易预计本季度完成。


LimFlow正在改变CLTI的治疗方式,这是一个巨大的未充分渗透的市场,每年影响全球超过150万名患者,其中包括美国约56万名患者。LimFlow被伊那里医疗集团收购后,预计将增加患者使用其LimFlow系统进行深静脉导管动脉化(TADV)的机会,该系统旨在为没有其他合适的血管内或外科治疗选择且面临重大截肢的“无选择”CLTI患者重建深静脉血流。

01


血管介入治疗行家Inari Medical


Inari Medical于2011年7月在特拉华州成立,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尔湾,是一家商业阶段的医疗设备公司,致力于开发,制造和销售用于静脉疾病的介入治疗设备。

2020年5月,Inari Medical在美国NASDAQ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为NARI,在全球医疗器械研发投入榜中,Inari Medical位列前十。该公司的研发支出为6600万美元,占收入的16.8%。除此之外,该公司还成功登上2022年度全球医疗器械公司100强排行榜。

2021年1月8日,Inari Medical宣布其用于治疗肺栓塞和右心房转运血栓的FlowTriever系统获得美国FDA510(k)批准。此外,用于治疗深静脉血栓的ClotTriever系统也获得FDA 510(k) 批准,以及获得CE标志认证。

此后,Inari Medical持续在该赛道发力,扩充企业产品管线。于2023年6月7日推出RevCore溶栓导管和Triever16 Curve导管两款新产品,分别解决静脉支架内血栓取出,以及肺栓塞和右心房转运血栓追踪性难题。Inari Medical宣称,与16Fr的连续抽吸导管相比,Triever16 Curve导管具有独特优势,包括与FlowSaver血液回流的兼容性,以及可简单接入20Fr导管或24Fr导管。



Trieve吸引导管是一种具有大腔径的导管,具有高度的可追踪性,可以与大口径注射器配合使用,快速吸出大量的血栓,同时减少血液损失。它有三种尺寸:Triever16、Triever20和Triever24。

FlowTriever导管是一种具有三个自膨式镍钛合金网状盘的导管,有四种尺寸:S(6-10 mm)、M(11-14 mm)、L(15-18 mm)和XL(19-25 mm),该导管旨在裂解血栓并将其输送到Triever20。

ClotTriever系统是Inari Medical的另一个核心产品,用于治疗深静脉血栓(DVT)。该系统能完全贴合直径6-16毫米的血管壁,其核心要件包括ClotTriever导管、ClotTriever BOLD导管和ClotTriever鞘。

ClotTriever导管具有一个镍钛合金的切削元件和一个编织的收集袋,设计用于从ClotTriever鞘内切削和收集血栓。该切削元件是无创伤性的,不会损伤血管壁,可以处理不同程度的血栓,包括新形成的急性血栓和存在已久的慢性血栓。ClotTriever XL导管是ClotTriever 导管的“加大版”,专为高效清除下腔静脉中各种慢性血栓而设计。

ClotTriever BOLD导管比一般取栓装置的径向力高出30%。这使得ClotTriever在扩张时,可以对血管壁施加更大的力,使其与血管壁紧密贴合,从而减少血流的阻力和血栓的形成。该组件改善了ClotTriever系统的血栓捕获能力,使其能够捕获不同大小和硬度的血栓并将其从血管中移除,防止其迁移或再次堵塞。

ClotTriever鞘是一种专门用于最大限度地移除血栓并减少失血的导管鞘。其自展开的镍钛合金漏斗能够与血管壁完全贴合,实现360°的血栓清除。该设备具有一个单手操作的止血阀,能够在插入和拔出设备时实现最小化失血。

近日,伊那里发布了其第三季度收益报告,收入为1.264亿美元,同比增长31.4%。运营费用总计1.098亿美元,净收入320万美元。总部位于加州尔湾的公司还提高并收紧了全年的指导,预测收入在4.9亿美元至4.93亿美元之间,高于此前预测的4.82亿美元至4.92亿美元。

伊那里医疗集团首席执行官Drew Hykes表示:“我们看到我们的核心VTE业务、新产品发布和国际区域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自2021年四季度以来,我们严格的投资方法首次实现了正运营收入。核心业务蒸蒸日上,我们对未来几年持续增长的能力充满信心。最重要的是,我们将继续全力推进我们的使命,解决患者未得到满足的主要需求。我们对LimFlow的收购符合这一目标。”

02


为什么收购LimFlow?


LimFlowSystem是一种微创技术,旨在将血液转移到腿部患病动脉周围,并输送到为足部供血的胫静脉中,从而将血液和氧气输送到足部缺血缺氧的组织中。这样组织中大量的氧气可以立即缓解疼痛,并促进许多患者的慢性伤口愈合,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并使他们重拾自己喜欢的事物。

LimFlow SA是一家总部位于法国的医疗技术公司,专注于开发和推广用于治疗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的创新技术。公司的核心产品是一种名为“LimFlow System”的介入性器械。

LimFlow SA致力于通过临床研究和合作伙伴关系,推动LimFlow System的发展和应用。公司与全球范围内的医疗机构合作,进行临床试验,以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公司还与其他医疗器械公司合作,共同推动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领域的创新。

今年9月,总部位于巴黎的LimFlow公司用于治疗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的突破性系统获得了FDA的上市前批准(PMA),是FDA批准用于治疗这种严重外周动脉疾病(PAD)的首个同类产品。



LimFlowSystem包括腔内超声导管(动脉、静脉)套件及超声监控系统;静脉瓣膜刀;和配套自膨式覆膜支架锥形覆膜支架、直型覆膜支架。通过脚踝或足底的静脉通路,超声引导下经动脉向静脉段进行穿刺。推式瓣膜刀回撤式切除静脉瓣膜,在静脉段放置直行延伸形覆膜支架,再经覆膜支架远端放置锥形交叉覆膜支架至动脉段。

LimFlow经皮深静脉动脉化系统是一种微创技术,旨在将血液转移到腿部患病动脉周围,并输送到为足部供血的胫静脉中,从而将血液和氧气输送到足部缺血缺氧的组织中。这样组织中大量的氧气可以立即缓解疼痛,并促进许多患者的慢性伤口愈合,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并使他们重拾自己喜欢的事物。

根据LimFlow SA年初发布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显示术后三年76%的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患者保住双腿。


具体研究数据:

76%患者保肢率,超过四分之三的患者保住了腿,避免了截肢;

76%的患者伤口已完全愈合(25%)或正在愈合(51%);

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平均疼痛评分从治疗前的5.3/10下降到治疗后六个月的3.0/10

手术成功率高达99%,表明该手术在不同地点和研究人员中具有可重复性;

中位手术时间为 199 分钟,并且没有与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

可以说LimFlowSystem是一个非常有效治疗技术,让患者拥有正常生活水平。

“收购LimFlow与我们解决大量未满足患者需求的使命密切相关,并为我们的投资组合增加了另一个高度差异化的增长平台。我们认为,在引人注目的技术、卓越的临床结果和多种扩张机会的推动下,CLTI市场有望实现持久增长。自2022年初以来,作为LimFlow的少数投资者和董事会观察员,我们亲眼目睹了这项技术对患者的改变生活的影响,以及我们的两项业务是多么互补。” Inari首席执行官Drew Hykes表示。

03


广阔的市场机会


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是最严重的外周动脉疾病(PAD)形式,经常发生在患有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肥胖症、高胆固醇和/或高血压的患者身上。患有CLTI的患者经常经历深刻的慢性疼痛,并出现导致严重截肢的伤口或感染,而且与死亡率增加和生活质量下降密切相关。


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患者在临床上有效治疗方式很少。根据统计15-20%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在确诊后一年内截肢,40% 将在截肢手术后两年内死亡,死亡率比心衰、中风和大多数癌症还要糟糕。

根据统计仅美国就有着高达400万CLTI患者,每年超过15万患者不得不通过重大截肢手术来挽救生命,同时美国为此支付高达120亿美元医疗费用。尽管每年支出医疗费用很高,但是患者5年死亡率依旧很高(5年时死亡率超过50%)。

LimFlow表示,它已经在选定的美国市场培训并部署了一支销售代表团队,他们正在执行LimFlow疗法的推出。伊那里估计,美国每年约有55,000名CLTI患者除了截肢之外没有其他治疗选择,仅在美国,这些患者就代表着LimFlow设备每年15亿美元的机会。

Inari Medical收购LimFlow SA可以说让Inari Medical产品线从静脉疾病扩大到外周动脉PAD,并能与之前静脉疾病产品线形成完美补充。外周动脉和外周静脉疾病是一个高速成长领域且很多临床需求未被满足。全球近150患者群体,将使Inari Medical有潜力成为未来行业巨头。


文章来源:医疗器械创新网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观众预登记 展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