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创人工骨,批了
全新科技的人工骨,来了。
3-6个月可完成骨再生
近日,立心科学宣布,其旗下产品GAIABONE™可塑形吸收性骨修复材料(可吸收再生骨)获FDA 510(K)批准上市,注册号为K220337,这也是全球首个获批的能同时满足可塑形、抗液相溃散和高效诱导再生的人工骨产品。
可吸收再生骨主要用于临床骨缺损修复手术,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骨缺损手术日益精进,由此对于材料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尤其是在可塑性、抗液相溃散、高效诱导再生三个方面。
其中,在可塑性方面,由于临床骨缺损形态多样,骨填充物需满足可塑性,植入人体前和手术过程中可反复调整材料形态,才能最大限度匹配缺损部位。在抗液相溃散方面,由于骨缺损部位可能伴有出血、或需在液体环境下开展修复手术,考虑到产品在人体内的稳定性,要能够抵抗液体冲刷,如若骨填充材料被液体冲散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骨缺损部位剩余填充材料不足,影响成骨再生;二是被冲走的材料可能会到达非骨组织,例如皮肤、肌肉处,医生需要对其进行清洗,不仅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患者暴露感染风险,清洗不到位还可能出现异位成骨。高效诱导再生即为骨填充材料在人体内的降解再生效率,这会影响到最终的治疗效果。
据立心科学方面介绍,GAIABONE充分满足上述要求,其可吸收再生骨呈橡皮泥状,可用手或工具随意塑形,且填充效果饱满,同时产品满足抗液相溃散,可稳定应用于水相手术环境、大出血或组织液环境中。而且,GAIABONE具备的骨传导、骨诱导能力,可实现植入后3-6个月可完成骨再生。
市场需求旺盛
肿瘤、外伤、坏死、先天畸形等一系列病因往往会导致大体积的骨缺损产生,有统计数据显示,国内每年因各种因素造成的骨缺损或功能障碍的患者已超600万人,目前,治疗骨缺损的主要方法是骨移植,而自体和同种异体骨移植已在临床应用多年,其中,自体移植因其移植的骨组织中含有生物活性分子、活细胞,且含有血供,是最理想的骨移植方法,也是骨缺损修复的“金标准”,但自体骨移植有一定的并发症,且骨量有限,限制了其在临床的推广应用。而异体骨移植虽经各种理化处理降低了抗原性,仍有可能引起免疫排斥反应。因此,业界一直在寻求各种人工骨替代材料,来避免自体骨和异体骨的缺点。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骨替代材料按材料属性主要分为无机生物材料,即包括金属和合金材料、碳素材料、生物活性陶瓷;有机生物材料,即具有一定生物相容性的合成高聚物材料,包括有机硅化合物、聚四氟乙烯、聚丙烯、聚酯类等;天然生物材料,包括珊瑚、胶原、弹性纤维、透明质酸、甲壳素等,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原理,其作用原理有所不同。
在新骨的生长过程中,材料应逐渐被改建和吸收,并最终从植入部位消失。但迄今为止,各种人工骨替代材料并不能完全达到上述要求。
目前,我国骨科临床对于骨缺损修复材料的需求旺盛,据Grand View Research预计,全球骨修复材料行业的市场规模2026年将达到35.6亿美元。另据南方所的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骨科骨缺损修复材料行业的市场规模为20.2亿元,预计2023年将达到53.4亿元,2018年至2023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7%。
集采直逼人工骨
人工骨领域材料创新成为一大难题,在巨大的临床需求下,行业集采也开始瞄准这一领域。
2019年11月,苏州、盐城、宿迁三市联盟集采“团购”:涉及腔镜下单发不可吸收夹、人工合成骨(骨块、颗粒)、带线锚钉三种高值耗材,其中人工骨实现平均降幅41.1%,最高降幅63.4%。
2021年4月,苏州、盐城等六市联盟集采,人工合成骨平均降幅分别为67.56%,最高降幅达73.12%,在2019年苏盐宿谈判的基础上,平均降幅提高了26.46个百分点。
2022年10月,河北医用药品器械集中采购中心发布《关于开展20种集采医用耗材产品信息填报工作的通知》,人工骨填充材料首度上升到省级层面。在日前三明采购联盟发布的《关于开展三明采购联盟血管结扎夹等20种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数据填报工作的通知》中,人工骨填充材料再次被纳入。
在集采的步步紧逼之下,人工骨市场也或将重塑市场格局,在挑战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另悉,立心科学GAIABONE人工骨正在申请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按照此前国家医保局此前的答复,由于创新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尚未成熟、使用量暂时难以预估,难以实施带量采购。
来源:医谷网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