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2024北京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 上海展 北京展 深圳展
媒体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浏览
媒体中心
行业新闻

医疗器械赛道有多火?华为、腾讯等巨头纷纷抢滩

时间:2022-4-28 10:08:2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点击:

近几年,医疗器械成了科技巨头们纷纷抢滩登陆的一块宝地。

前不久,字节跳动在数次涉足医疗领域之后,旗下产品抖音也开始售卖医疗器械。自4月14日起,抖音电商新增《[医疗器械]品类管理规范》,并单独划分“保健/护理/理疗器械”一级目录,同时还新增了体外检测类产品的销售资质。

无独有偶,腾讯也开始涉足医疗器械领域。日前,腾讯云计算(无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经营范围包含:计算机系统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第一类医疗器械销售等。据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100%控股。也就是说,腾讯正式开始销售医疗器械。

事实上,盯上医疗器械这块蛋糕的巨头,远不止字节、腾讯。华为、阿里、百度、京东、美团等互联网巨头早已闯入这个行业,甚至格力、瑞幸、国美也都纷纷跨界而来,争做这个新兴金字塔顶端的“收割者”。

科技巨头们正抢滩医疗器械

先说华为。早在2019年3月21日,华为终端有限公司就变更了公司经营范围,新增医疗器械(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等业务,代表着华为正式入局医疗器械领域。

2021年以来,华为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动作频繁。2021年8月,广东省药监局正式公布了《广东省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批准产品名单》,华为拿到了医疗器械注册证,产品名称为:腕部单导心电采集器。两个月后,华为的这款产品正式批准生产。

2021年底,华为正式推出腕部心电血压记录仪——华为WATCH D(支持血压测量与心电采集),这是2021年华为通过药监局批准的二类医疗器械。

而在此之前,华为还先后与上海联影、飞利浦均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卫宁健康发布智慧医疗数据湖解决方案,与依图医疗联合发布智能医疗云。整体来看,华为的心思不止于传统医疗器械的硬件销售,而是在于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年的技术积累做成可落地的产品。

腾讯跨界医疗器械布局更早,腾讯医疗健康成立于2016年,截至目前,注册资本由500万元暴增至9亿元。

2017年8月,腾讯发布了首款将AI技术应用在医疗领域的产品——“腾讯觅影”。经过4年探索,腾讯觅影的“肺炎CT影像辅助分诊及评估软件”于去年8月正式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注注册。这意味着腾讯从AI技术探索和理论研究出发,逐渐深入到临床,走完了一个医疗器械产品的立项、研发,到市场准入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医疗行业一员。

除自身产品外,腾讯还频繁与医疗器械企业开展合作,扩宽其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布局。今年3月,强生中国宣布与腾讯达成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探索数字疗法、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创新数字化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数字化应用。

据了解,迄今腾讯已用逾200亿元的投资,将丁香园、微医集团、卓健科技、医联、好大夫在线、企鹅医生、碳云智能等国内大半互联网医疗独角兽纳入麾下,并在AI医学、医学影像、医美等医疗器械领域进行了布局。毫无疑问,腾讯已成为了医疗领域当之无愧的“投资大佬”。

在AI技术深耕更久的百度,同样在医疗器械上早早布局。2019年,百度的经营范围就增加了销售医疗器械二类、三类业务,2020年成立了生命科学平台公司百图生科,此后又投资东软医疗,进军医疗器械的决心可见一斑。

和其他科技巨头不同的方向选择,小米另辟蹊径,选择了进军美容器械赛道,相继参与了智能家用美容仪器研发商“可思美”的近亿元B+轮融资、个人美容护理品牌inFace的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等。

垂涎医疗器械的互联网巨头远不止于以上几家,美团、联想甚至是瑞幸、国美都已经纷纷行动起来。随着各行业巨头的强势入局,目前医疗器械领域的竞争格局也逐渐发生着变化,传统的医疗器械行业正迎接来自跨界大佬们的挑战。

科技巨头抢跑医疗器械赛道,看重的是什么?

科技巨头纷纷布局医疗器械领域,所看重的,便是我国高端医疗器械行业市场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爆发,医疗器械与耗材走热,口罩、核酸检测试剂盒、ECMO等医疗器械成为急需补给的产品。与此同时,国家频频对医疗器械领域出台有力的政策,尤其是大型医疗器械优先国内采购以及创新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等,都为企业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医疗器械主要分为医疗设备、家用设备、高值耗材、低值耗材、IVD(体外诊断)。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医疗器械产业起步较晚,近些年国内企业逐渐实现了低端医疗设备和低值耗材的国产替代,但在大部分高端设备及耗材领域,国产替代仍是未来主旋律。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7341亿元,同比增长18.3%,接近全球医疗器械增速的4倍,而中国也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预计未来5年,医疗器械领域的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4%,至2023年将突破万亿。

如此庞大的市场体量能为科技巨头带来整合资源的较多机会,也是巨头们开拓新场景、加快渠道变现的不二选择。

另外,医疗器械相较药品也是更好的投资赛道。创新药研发往往时间长且风险大,并且专利期过后,仿制药蜂拥上市,研发药厂就会面临“专利悬崖”的困境。而医疗器械行业是螺旋式发展模式,存在高专业性的壁垒,仿制难度大,加之医疗器械与医护人员操作习惯和使用认可度紧密相关,技术会根据市场反馈不断打磨,新产品的替代成本很高,生命周期更长,行业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明显,龙头企业容易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纵观科技巨头在医疗器械领域的跨界合作方式,不外乎两条路径:要么采取技术融合,要么投资金投资源,其主要目的是开拓增量市场,做大市场蛋糕。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目前依然处于“小而散”的状态,互联网企业拥有信息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优势,在技术上能够为传统医疗器械带来新的思路,阿里、京东等平台电商也将为企业拓宽销售渠道。

站在资本市场的角度,随着科技巨头们的逐渐深入,他们对医疗器械市场的认知也更清晰,这有利于推动行业内的并购,从而增加医疗器械企业们的融资渠道,以及给扎根这一领域的资本方们提供新的退出方式。

在医疗器械的江湖里,张江风景独好

事实上,在医疗器械的江湖里,上海一直独领风骚。《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21)》显示,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共有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34295家,可谓全国医疗器械产业精锐聚集地之一。

作为国内最早的医疗器械产业专业园区之一,张江承载了上海医疗器械产业延伸和拓展的重要使命。在上海,每三个创新的医疗器械产品里,就有两个来自张江。

2019年4月,张江医疗器械产业基地揭牌成立,“张江研发”加快转向“张江智造”。短短3年间,张江医疗器械产业基地不断扩容。在高端医疗器械国产替代的道路上,张江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已经拥有透景生命、之江生物、仁度生物、奕瑞光电子、心玮医疗、英诺伟、霖晏医疗等一大批在各自的细分领域中的头部企业。

例如在体外诊断领域,我国体外诊断产业链及多数中高端领域长期由罗氏、雅培等国外巨头主导,国产化程度较低并且进程缓慢。近几年来,随着国家鼓励创新和进口替代政策不断出台,国内企业市场占有率呈现不断提升的发展趋势,张江企业仁度生物破壳而出,成为国产体外诊断时代的见证者。

仁度生物成立于2007年,瞄准的是体外诊断的细分领域——分子诊断领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仁度生物已经掌握了一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出了全球首款获批上市的乙肝精准诊疗新指标HBVRNA检测产品等20多项NMPA注册产品,以及配套使用的全自动核酸检测分析系统。3月30日,仁度生物正式登陆科创板,国内资本市场迎来“RNA诊断第一股”。

依托张江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也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在资本的助力下快速发展。

在市场需求巨大的康复机器人赛道,傅利叶智能于今年1月宣布完成4亿元D轮融资,是康复机器人领域率先完成D轮融资的企业,创下该领域单轮融资额最高的纪录。另有卓道医疗于2021年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由张江高科领投,联想之星跟投,公司虽然只成立6年,但通过持续创新,现已研发十余款全球技术领先的康复机器人。

随着近年微创手术普及率的高速提升,微创能量外科手术器械作为微创手术中不可或缺的手术工具。国产微创手术能量器械的开拓者——圣哲医疗2017年创立于张江,公司成立至今,已在微创外科领域成功开发了数款能量器械产品,同时也吸引了包括启明创投、北极光创投在内的多家知名投资机构的认可,累计投资额度超过数亿元。

与此同时,IPO抢滩潮顺势展开。去年11月2日,国内知名手术机器人独角兽——微创医疗机器人从张江走出,正式挂牌港交所,成为微创医疗孵化的第三家上市公司,市值超400亿港元。一个多月后,国内领先的介入式心血管装置企业百心安也登陆港交所。

2022年以来,张江已有3家医疗器械企业迎来IPO最新进展。除了仁度生物成功上市,心血管微创器械研发商康沣生物于1月12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正式赴港上市;微创旗下公司微创电生理3月底科创板IPO成功过会,公司在心脏电生理领域已实现完整布局,是首个能够提供三维心脏电生理设备与耗材完整解决方案的国产厂商。

足以看出,张江正信心饱满地迎接全要素集成的大健康时代的到来。

结语

近几年,疫情刺激、集采的常态化已让整个医疗器械的江湖风起云涌。后疫情时代,医疗器械创新研发、进口替代、技术攻关等产业发展指向越来越凸显,同时公众对于健康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家用医疗器械产品也会日益成为人们刚性需求。

显而易见,华为、阿里、腾讯等科技巨头跨界入局医疗器械行业为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与医疗新基建需求相匹配的高端医疗器械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但也势必会让医疗器械这条赛道的竞争更加激烈,并加速行业“洗牌”。

大江东去浪淘尽,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未来谁能笑傲医疗器械这片江湖,还要看各新旧玩家能否贡献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走出自主研发、建立自主品牌的康庄大道。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